左禹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評價涂層性能的試驗方法,指出不同試驗條件下的涂層失效機制不同,紫外-冷凝試驗主要模擬日照、高溫和干濕交替等因素的作用;鹽霧試驗重點反映涂層抗海水滲透的性能;循環加速試驗綜合了上述幾種因素變化,能更好反映海洋大氣環境中復合涂層的失效過程。要根據涂層實際服役條件設計、選擇適當的循環加速試驗方案?,F有的方法主要針對已失效或產生嚴重缺陷的涂層進行檢測,不能實時跟蹤涂層內部的狀態及服役性能的變化,因此電化學測試技術成為當前追蹤測試涂料性能最佳途徑。
左禹教授深入淺出地通過原理、示例、結果判據等指出電化學阻抗譜技術能夠獲得涂層電阻、電容、界面反應等涂層內部信息,從而了解在役涂層內部狀況和服役性能變化,是涂層服役性能測試的有效手段。其中,涂層電阻Rc可以用來評估涂層孔隙率、缺陷和屏蔽性能;涂層電容Cc可以用來評估涂層的滲透性與含水量;電化學反應電阻Rt可以用來評估涂層內或涂層下方金屬的腐蝕;雙電層電容Qdl可以用來評估界面性質及涂層附著狀況;可以用來評估擴散阻抗W可以用來評估出現擴散控制的界面反應過程。
但EIS技術圖譜解析復雜,測試時間長,數據重現性不理想,儀器昂貴,主要用于實驗室的科研中,很難用于工程現場測試。左禹教授表示,可通過Bode圖可重點探尋相角與涂層保護性能的關系。中頻區相角能夠定性表征涂層保護性能,尤其是10 Hz相位角與涂層阻抗值的變化趨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相角曲線的轉折對應于金屬/涂層界面反應,10 Hz相角降低到10°~15°以下,涂層基本失去保護性能。報告展示了多種典型鋼結構涂層配套體系在模擬海洋環境中的失效機制以及涂層失效進程中的理化、結構演變與電化學阻抗測試參量之間的關系。實驗結果表明,不同腐蝕環境中,涂層破壞機理不同,破壞速率差別很大,但10Hz相角與涂層低頻阻抗保持同步變化。因此,可以依據電化學阻抗譜中頻區的相角值對工程結構涂層的服役性能進行現場快速測試與評價,實現現場涂層檢測、性能評估與壽命預測,對涂層安全可靠服役起到保障作用。
并以此研究開發了便攜式阻抗測試儀,報告展示其在實際案例中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檢測效果。